歡迎來到「廣告進化論」系列的第六篇!在這個專題中,我們穿越時空,探索廣告如何從簡單的訊息傳播,演變成今日融合創意與科技的多媒體體驗。提到廣告,你可能會想到閃亮的視覺效果或明星代言,但今天我們要聊的,是那縈繞耳邊、悄悄滲入你記憶的旋律——廣告音樂。從早期的簡單曲調到現代的情感共鳴載體,廣告音樂不僅是品牌的聲音符號,更是一場跨越時代的進化之旅。讓我們帶著真實案例,一起走進這段旋律的歷史!
早期廣告音樂:簡單旋律的魔力
廣告音樂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廣播時代。那時,沒有華麗的畫面,聲音成了吸引聽眾的唯一武器。1926年,美國Wheaties營養穀物品牌推出了史上第一個廣播廣告歌「Wheaties Song」。這首歌旋律簡單、歌詞直白,像是「They're crispy and crunchy, the whole year through.」這樣的調調,讓聽眾一聽就記住品牌和產品特色。這種「洗腦」效果,開啟了廣告音樂的先河。當時的技術有限,但音樂卻能跨越收音機的靜電噪音,直擊人心,讓人不知不覺哼唱起來。
那時候的廣告音樂,就像街頭小販的叫賣聲,目的很單純:抓住你的耳朵,讓你記住產品。它不需要複雜的編曲,只靠反覆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詞,就能在消費者腦海中扎根。
電視時代:廣告音樂的黃金歲月
到了1950年代,電視的普及讓廣告音樂迎來了真正的黃金時期。畫面有了,聲音自然要更上一層樓。品牌開始請來專業作曲家和歌手,打造專屬的廣告歌曲,有些甚至紅到跳出廣告框框,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。
最經典的例子,莫過於1969年可口可樂的「I’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」。這首歌原本只是廣告配樂,卻因旋律動人、歌詞充滿和平與團結的理想,而被改編成單曲,登上Billboard排行榜。你有沒有試過邊喝可樂邊哼這首歌?這就是音樂的力量——它不只賣產品,還賣情感,讓你覺得喝可樂就是在分享快樂。
香港也有自己的傳奇。1972年,政府為了推廣「清潔香港」運動,推出了「垃圾蟲」廣告。搭配那首「清潔香港,人人有責」的歌曲,旋律簡單卻洗腦,連小朋友都會跟著唱。至今,隨地丟垃圾還是會被長輩罵「垃圾蟲」,可見這首歌有多深入民心。它不只是宣傳清潔,更是把公民責任變成了一種集體記憶。
數碼時代:音樂的多樣化舞台
進入數碼時代,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改變了一切。廣告音樂不再局限於電視或廣播,而是透過YouTube、Instagram等平台,瞬間傳遍全球。2012年,韓國歌手PSY的「江南Style」MV雖然不是傳統廣告,但它的病毒式傳播讓品牌看到新可能:音樂加視頻,能掀起全球熱潮。於是,許多品牌開始模仿這種模式,用音樂抓住年輕人的心。
說到香港的廣告音樂,咀香園絕對是繞不過去的名字。這家老字號餅家以杏仁餅聞名,但它的廣告歌才是真正的「記憶殺手」。那旋律簡單到不行,歌詞大概是「咀香園,咀香園,買手信,買手信」這樣的調調,卻能讓幾代香港人一聽就想起一海之隔澳門手信的味道。它就像廣播時代的產物,靠反覆的旋律和直白的歌詞,牢牢抓住你的耳朵。
咀香園的成功證明了:廣告音樂不必花俏,只要夠「洗腦」,就能變成文化符號,讓人一聽到就著迷。
現代廣告音樂:情感與故事的載體
今天的廣告音樂,已經不只是吸引注意力的工具,而是品牌講故事、建立共鳴的靈魂。2015年,蘋果的「Shot on iPhone」系列廣告,用精心挑選的背景音樂,搭配用戶拍攝的照片和影片,傳達「人人都是創作者」的理念。那音樂時而輕快、時而深沉,完美烘托畫面,讓你不只看到iPhone的功能,還感受到創新的感動。
而在香港,邦民日本財務則用更貼近年輕人的方式,攜手活力四射的女子組合 Lolly Talk,推出了應援歌《my PROMISE》。邦民將這首歌打造成一支音樂MV,讓視覺與聽覺交織出更大的魔力。以歌聲激勵大家追尋夢想的決心,陪伴跨過難關。對年輕人來說這已超越了廣告的框架,成為一段值得傳遞的體驗。
結語:旋律未完待續
從早期廣播的簡單曲調,到電視時代的經典金曲,再到數碼時代的病毒傳播和現代的情感共鳴,廣告音樂的進化就像一首未完的交響樂。它隨著技術和媒介的改變,不斷適應新的挑戰和觀眾需求。未來,隨著人工智能生成音樂或虛擬實境音效的加入,廣告音樂可能會變得更個人化、更沉浸式。
下次聽到廣告旋律時,不妨停下來想想:這首歌想告訴你什麼?它可能是個產品推銷,也可能是個時代的故事。而這,就是廣告音樂的魅力所在。
撰文:JK
©️ 2025 BLAHBLAHBLAH。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