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deo Production House除了廣告導演和攝影師外,還有哪些人在幕後默默努力?一個完整的製作團隊到底是怎樣運作的?《Production House Insider》系列想帶大家走進這個行業,揭開核心工作流程的面紗。上集已經跟大家聊過一條影片從構思到完成的籌備過程,今次就來拆解一下製作團隊裡的幾個關鍵角色,讓你對這個「幕後軍團」有更清楚的認識。
拍一條影片,無論是30秒的線上廣告還是大型品牌宣傳片,光靠一個星級導演或攝影師是遠遠不夠的。真正讓構思變成現實的,是整個團隊的分工與默契。他們就像一支足球隊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,缺一不可。究竟這個球隊裡有哪些成員?今次的上集就先帶你認識幾個核心角色,順便說說他們在影片製作中的故事。
監製(Producer)——平衡創意與現實的協調者
假設客戶提出拍攝一場太空戰爭場面的要求,卻只有有限預算,該如何應對?這正是監製的挑戰所在。作為影片項目的協調者,監製負責從前期策劃到後期製作的整體管理。他們是客戶與製作團隊之間的橋樑,需與客戶商討目標,例如品牌形象及目標觀眾群,並制定合同與預算分配。同時,監製亦須與導演協商創作方向,確保構思在資源限制內能夠實行。
在香港這個講求效率的市場,監製還需關注行業趨勢與傳播平台的需求。例如,若影片將於社交媒體播放,他們或會建議縮短片長並加入「吸睛」元素,以適應演算法和觀眾喜好。他們的工作從項目啟動前開始,直至播出後分析成效方告一段落,是整個製作過程中參與時間最長的角色。監製的價值在於,他們需在商業考量與藝術追求之間尋求平衡,稍有偏差,便可能影響最終成果。
BLAHBLAHBLAH Behind The Scene - 監製 Kelly Cheuk
導演(Director)——塑造故事的靈魂人物
若將影片視為一則故事,導演便是這故事的靈魂人物。他們的職責是將構思化為視覺呈現,確保作品符合客戶期望。在片場,導演負責統籌拍攝,指導演員的表演,設計鏡頭的構圖,對燈光氛圍及後期製作的方向提出意見等。一條30秒的廣告看似短暫,卻要求導演在有限時間內講述完整故事,並突顯品牌訊息,這不僅需要技術,更需要敏銳的決策力及洞察力。
在專業的Video Production House,導演並非獨自作戰。他們有副導演(Assistant Director, AD)協助處理現場事務。例如,在旺角拍攝街頭廣告時,人流與車流或會帶來干擾,助理導演便負責叫「Action」叫「Cut」、管理進度,或需臨時調整安排,例如先拍攝靜態畫面,待環境許可再進行動態拍攝。在香港場地租用費用高昂的情況下,助理導演的支援尤為重要,讓導演得以專注於創作。讓導演可集中精力捕捉演員的情感,而毋須為現場秩序分心。導演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與團隊的協調能力,將創意精準傳達。
《漸漸我們》BLAHBLAHBLAH Behind The Scene - 導演 Kwokin & Edan
攝影師(Director of Photography, DP)——打造視覺風格的匠人
在海邊拍攝廣告時,夕陽漸沉,光線轉暗,如何保持畫面的美感?這是攝影師(Director of Photography, DP)需解決的難題。作為視覺風格的匠人,攝影師負責設計與執行鏡頭語言,掌控構圖、光影及色彩基調。他們與導演緊密合作,將劇本的情感轉化為畫面。例如,客戶若要求呈現「溫暖家庭氛圍」,攝影師會選用柔和燈光與淺景深鏡頭;若追求「時尚感」,則要運用硬光與鮮明色彩。
在香港這樣天氣多變、場地狹窄的環境,攝影師需具備快速應變的能力。例如在尖沙咀拍攝夜景時,霓虹燈過亮有機會影響畫面,攝影師需即時調整曝光,確保主角與背景和諧。他們並非單獨工作,助理攝影師(Camera Assistant)負責調校設備與更換鏡頭,而機工(Grip)則處理腳架與滑軌的設置,確保拍攝穩定。在專業團隊中,攝影師更會參與前期場地勘察,他們的鏡頭選擇與技術決定,直接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第一印象。
小結
今次聊了監製、導演和攝影師這幾個核心角色,他們各有各的專長,但又像拼圖一樣缺一不可,把簡單創意變成精彩影片。當然,製作團隊遠不止這幾個人,下集我們會再講其他關鍵角色,像後製剪接師、燈光師等,讓你更全面看到這個行業的運作。
無論你是想自己試試拍影片,還是找專業Video Production House幫手,希望這篇能給你一點啟發!下期見!
撰文: JK
©️ 2025 BLAHBLAHBLAH。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使用。